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

端午节五色线 端午节系五彩线

时间:2022-12-04 14:43:32 作者:0 字数:4931字

《道书》:“五月五日为地腊,此日可谢罪,求请移易官爵,祭祀先祖。”“此日五帝会於南方三炁丹天”。可见五月五是个祭祀感恩的重要日子。五彩线是“像龙子”的纹身习俗的遗迹,为孩子系五彩线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。在端午节的清晨,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给熟睡中的孩子在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端午线。系线的时候,孩子不能开口说话,男左女右。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着戴上彩绳,很多男子担心被别人看到笑话,就悄悄系在脚踝上。

端午节戴五彩线是很有讲究的。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。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,必须是青、白、红、黑和黄色。同时系五彩线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,否则就会不灵验。而且五色线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,要等到端午节后的第一个大雨天时,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,随雨水冲走;或不知不觉自然脱落。

五彩线原叫长命缕,亦称续命缕、续命丝、延年缕、长寿线,别称’百索、’辟兵绍、五彩缕等,名称不一,形制、功用大体相同。传统上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,或悬于门首,或戴小儿项颈,或系小儿手臂,或挂于床帐、摇篮等处。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: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,系于臂膀;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,挂于项颈;五彩绳折成方胜,饰于胸前;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;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,敬献尊长。

这个习俗始于汉代。东汉应劭《风俗通·佚文》:“午日,以五彩丝系臂,避鬼及兵,令人不病瘟,一名长命缕,一名辟兵绍”。以后相沿成习,直至近、现代。清富察敦祟《燕京岁时记》记当时风俗:“每至端阳,闺阁中之巧者,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、壶卢、樱桃、桑葚之类,以彩线穿之,悬于钗头,或系于小儿之背。”其中唐宋时,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。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,宫廷曾赐百索一轴。又《宋史·礼志十五》:“前一日,以金缕延寿带、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。节日戴以入。”

传统说法端午节系五彩线有驱瘟疫、避蛇蝎五毒类毒虫伤害,祈福纳吉,带来好运的寓意。端午节五色线汉·应劭《风俗通》载:“五月五日,以五色丝系臂,名长命缕,一名续命缕,一名辟兵缯,一名五色

缕,一名朱索,辟兵及鬼,命人不病瘟。”《荆楚记》说:初五日,用艾草编一人形,悬挂在门上,可以避邪。用五彩丝线系在臂上,可以避兵祸、除鬼邪,而且还能令人防染瘟病、疟疾。口中常念“游光厉鬼”四字,鬼听了这样呼他们的名就会远远避开。

端午节系五彩线是“像龙子”的纹身习俗的遗迹,源自于五行学说和龙文化。青、白、红、黑、黄五色,象征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个方位方,分别代表五行的木、金、火、水、土五要素。人体的脖子头部、四肢就是个“五”,手指和脚趾各为“五”,《周易·系辞》解释,五为数字中,五五相遇的数学是:天数二十五,地数三十,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。五、十同德、同途,居中央,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。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。五星古称五纬,是天上五颗行星,木曰岁星,火曰荧惑星,土曰镇星,金曰太白星,水曰辰星。端午节五色线五星的变化运行输布五行的能量。五月土星见于中天,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,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。土最旺于长夏,又寄旺于四季末,土在中间生合万物,左旋动而相生,因此五月五是个五行能量的均衡稳定节点,所以,也叫“天中节”。五为阳数,端五节、端阳节、处于乾卦期,是个极阳节点。四象在外为阳,五色线是五行能量的载体,小孩阳气最足,在早晨阳气升发最强时,当熟睡完全放松时,给五体五肢部位系五彩线,使人体与天地阳气同频共振,充盈夯实提升阳气;使人体与天地五行能量同频共振,感应于身内五脏,使体内五行能量运化“损有余而益不足”达到平衡。五彩线象征五色龙,寓意着吉祥圆满,我们是龙的传人,有着龙文化的遗传基因。龙为四灵之百虫之王,尽管恶月九毒日瘟疫毒虫猖獗,但是,一定会折服于五色之龙。

为什么要将系旧的五色线放于水中流走呢?随着时间的推移,身内五行的部分阴气难以居留,水为阴,最赋予道性。午月标志着天地间阴气的生发并且不断加重,体内乙木、丁火、己土、辛金、癸水五种相关阴气,以旧的五色线为载体,回归于自然大道。